在江苏常州,今年60岁的空巢老人冯国平,中风不久又患上尿毒症,每周二、四、六都要去医院做血透。做完血透回家后,无人照顾,“一加爱心社”便安排志愿者轮流值班给他喂饭。这周,因定点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学校有事,暂时不能前来,冯国平便拨通了常州市民熟知的爱心热线“0519—85331870”。
“冯伯,您放心,我们马上再协调一组志愿者,准时上门服务。”
在常州市北环新村一间6平方米的小屋里,记者见到了今年50岁,正在床上接听电话的“一加爱心社”创始人王德林。7岁时因一场车祸,他被切除了左肾和半个肝脏、脾脏,高位截瘫。一张单人床,就是他的活动范围。自1999年创办“一加爱心社”以来,他以一部座机电话,帮助了10万多人次求助者,个人志愿服务时间近7万个小时。前不久,他获得“江苏最美志愿者”称号,被常州市民称为当代“活雷锋”。
王德林说,自从瘫痪后,他变得很自卑、封闭,是通过电台认识的一些听友带他走出了小屋,帮他打开了一扇窗,让他变得开朗起来。1998年,王德林身患严重肾炎,需每天挂水,生活艰难。一位贵州听友得知消息后,每月给他寄100块钱,坚持了近一年。后来他才知道,对方的经济状况一般,且也是患友。听友们的关爱让王德林萌生了一个想法:“别人帮助了我,我也要帮助别人。”于是,他自发组建了“一加爱心社”,这是常州首个民间志愿者组织。
接电话对常人而言,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,但对体重不足50斤、穿一次衣服要40分钟的王德林而言,平均每天要接20个电话,却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。王德林坚持每天趴在床头,24小时守在电话机旁,接听求助电话,安排、协调相关团队和志愿者的时间。因长期支撑身体,他的双臂已经变形。有时胆囊炎发作,他一边挂着点滴,一边撑起一只手听电话。就是通过这根电话线,230多位孤寡老人受到照顾,593户重病贫困家庭得到长期帮助。
“公益不在于一个人做多少,而在于营造公益生态环境,让每一个人都能做一点点。”王德林说。在他的感召、带动下,“一加爱心社”从最初的10多个成员,发展到现在的10500名志愿者,累计输出志愿服务50万小时,并且辐射到河南、广西、海南、陕西、安徽等多个省区。
志愿者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公益,组建了手工班、电脑维修班、盲人推拿队等10个专业团队,定点为260多位孤寡、空巢老人和残疾人提供日常服务。
王德林还跟其他志愿者一起,为“一加爱心社”注册了微信公众平台,建了17个QQ联络群,由王德林管理。去年11月,在美国亚特兰大机场,一位81岁的北京老人不懂英文又身患糖尿病。已移居美国的爱心社成员晴晴在得知老人的遭遇后,第一时间想到了王德林。“我担心老婆婆回国后住哪儿?谁来照顾她?”很快,王德林通过爱心社成员纽健,联络到了北京社工王先生,对方又联系了北京朝阳区的全国劳模梁大姐,安排好了敬老院为老人提供住所。在王德林及众多志愿者的跨国接力下,老人最终返回北京,得到了妥善安置。
王德林还有一个梦想,就是为爱心社成立一个“爱心小院”,但因为资金、场地等原因一直未能实现。“我们中的很多志愿者已经是‘志二代’,甚至是‘志三代’了,他们自己有的也是失独、残疾人士,同样需要得到照顾。”王德林说,他想将志愿服务与养老相结合,“把生活困难的孤老、失独老人等接过来,能养一个是一个。”王德林说。